查看原文
其他

八十年代,50块钱的“特殊游历”

郭华荣 对古联今 2023-04-08

2020年1期《对联》杂志精彩导读



编者按:《对联》创刊35年来,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故事,请联友们拿起手中的笔,书写出心中“最美对联事”。本期编发的这篇文章,就是那个朴素年代里的朴素故事。作者是中国楹联学会筹建者之一、《对联》杂志创办人郭华荣老先生。1984年冬天,中国楹联学会在北京成立。随后的1985年1月,学会会刊《对联》创刊。办刊之初困难重重。有广东读者梁注锴寄来在当时看来并不算少的50元钱资助款,围绕这50元钱发生了一些感人至深的事情。最后,50元钱资助捐给了生活困顿的湖北青年联友刘作忠。帮助这位对联超级发烧友圆了他的对联梦。
 最美对联事栏目投稿邮箱: zmdls2020@sina.com



八十年代,50块钱的“特殊游历”

——写在中国楹联学会成立

《对联》创刊35周年之际

文 | 郭华荣




▲讲述人/郭华荣    视频制作/姚正  



35年前,中国楹联学会在京城成立。仅仅两个月后,她的会刊、至今海内外唯一公开发行的《对联》杂志诞生。处在百废待兴的改革开放初期,办刊困难可想而知。白手起家四处求助是自然的事。可令我这个学会参与者、杂志创刊人难忘的是,1985年1月创刊,5月27日就收到广东三水县白坭教育办公室梁注锴联友寄来的50元资助款。他在来信中说:


    “恕我直言,《对联》杂志改为16开本比32开本好。32开本《对联》放在其他杂志林里,使人感到它‘矮人半截’,在客观上给人一种卑微的感觉。我想,这大概与经济有关系吧。活动经费不足,要想搞好任何一件事也是困难的,可否在原来一百多联友中募捐一些。我想,我先寄50元给杂志社,这不是我一时感情冲动决定的。当然,这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目,你们千万不要退,请理解中华民族的一员热爱祖国文化的心情吧!”



▲梁注锴来信 信封图


《对联》杂志的人都被梁注锴联友的善行感动了。在当时,50元可是一个高工的月工资啊。老联家、常务副主编赵云峰先生激动地在信封上写道:“难得如此热心资助的岭南联友。”在联友心目中,会刊和学会是一家人、一回事,没有一分钱经费的中国楹联学会日子比会刊还紧巴。担任秘书长的常江先生8月4日来信道:“广东梁注锴信中说,赞助学会50元寄给你们了。如果这样的话,请在会刊上披露一下,会有些影响的。便利时把50元转来,不在钱多少,是个好事,可专为赞助立笔账。”于是在一卷五号《对联》杂志刊登了“致谢”的话:



“在中国楹联学会和会刊草创、困难较大之际,承广东省三水县白坭教育办公室梁注锴同志来信热情鼓励,并慷慨惠寄50元作为资助。特在此赠联以谢:

艺苑奇葩宜属我;联坛挚友首推君。   ——《对联》杂志社”


然而对这笔珍贵的资助,学会和会刊都没有轻易动用。保存一年多后的1986年8月11日,将其寄赠给处境困难的一位“楹联事业拓荒人”——青年联友刘作忠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早在1983年11月16日,从办《楹联通讯》联络中,常江先生就得知立志要“抢救国宝,振兴联艺”的湖北沙市江陵化肥厂29岁的青年工人刘作忠,每月工资不高,全家生活本就清贫,却要开启自费收集全省乃至全国楹联的万里长征:“困难再大,没有我的决心大!唐僧能到印度取经,我就不能跑全省、全国?”尽管他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将近一年时间就跑遍湖北八十三个市县,觅得大量对联,其艰苦奋斗事迹登上了《湖北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人民日报》,但有人对他的行动并不理解,说他是想出风头的“对联疯子”,但他在前进路上毫不动摇,甚至落到贫病交加、妻离子散的地步,仍然“陪伴着拂晓的清风和夜间的明月”,夜以继日地整理编著《湖北楹联大全》。他的上述窘境被湖北省罗田县地方志办公室徐克礼联友得知后,徐克礼将其所见所闻写了《为对联爱好者刘作忠解解困境吧》,寄到《对联》杂志,我们看后深为感动。与常江先生商量后,立即将50元“寄赠处境困难的青年对联爱好者湖北江陵航运公司刘作忠同志了”(信封上批语),在二卷五号《对联》杂志“联界呼声”栏目发表徐克礼同志的呼吁文章,并加了这样的“编者按”:
刘作忠同志是联苑新秀,也是在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之前就活跃在联坛的积极分子,他为楹联事业献身的精神为广大联友所钦佩。为振兴对联这一传统艺术,我们希望周围领导和群众以及亲人能理解他,帮助他,支持他,克服一切困难,把他潜心的事业搞好。作为联友舆论阵地的《对联》,已给刘作忠同志以力所能及的资助。我们相信刘作忠同志定会渡过暂时困难,为祖国的对联事业做出更大成绩。

在报刊和联友的呼吁与支持下,刘作忠调到沙市政协当了文史编辑,他更醉心对联事业了。在编好《湖北楹联大全》后,带着中国楹联学会的委托介绍信,跑了全国不少地方,收集民国对联、特别是民国时期挽孙中山、陈其美等名人的对联,先后编辑出版分别近五十万字的《挽孙中山先生联选》《挽陈其美先生楹联辑》,受到中外文史界、楹联界广泛好评。

细想起来,刘作忠今天的楹联事业成就,也许与《对联》杂志的呼吁、尤其是联友梁注锴先生的50元资助款有关吧!30多年过去了,梁注锴先生寄款的信我一直保存着,经常从夹信的日记本中翻出来看看,越看越感到:那时50元钱的分量很重,今天看信的内容分量更重、更深刻、更感人。在中国楹联学会和《对联》杂志诞生35周年的日子,不妨抄在下面,让我们重温一下联友心目中对楹联事业寄予的期望:


▲梁注锴来信



《对联》杂志二卷五号刊登文章




   为对联爱好者刘作忠解解困境吧   湖北省罗田县志办  徐克礼

一个热爱文学,把全部心力奉献给祖国楹联事业的青年,陷入严重困境之中,我呼吁社会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以拯救这颗公而忘私的心灵。他就是江陵县航运公司的青年职工刘作忠。他为什么被陷入困境,事情还得从头说起。小刘从小就热爱对联文学,在读小学的时候,就熟习许多对联故事,中学阶段他开始成为对联的收集者,参加工作以后一直把学习、探索对联文学作为自己的全部业余爱好。从一九八二年起,他多次在报刊上发表有关对联的论文。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中国楹联学会正式吸收他为会员。从此,这个青年就暗下决心:“这辈子百折不挠,一定要在楹联事业上有所作为”!一九八五年春节刚过,他从心底萌发了一个念头——搜集整理一部湖北地区的《楹联大全》。这是需要时间进行实地采访的艰巨工作,他深知自己是航运职工,不具备从事这项工作的条件。正好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他听到允许企业职工留职停薪自谋职业的说法,“职业倒不需自谋,机会可不能错过。”当晚他就征得了妻子的同意,第二天就向单位领导表明了心愿,恳求办理了停薪手续。一切都是自费,本人又停薪了,爱人工资只有五十多元,还要抚养小孩;到全省收集对联谈何容易,吃、住、用、行,该需要多么大一笔费用!刘作忠真是初生之犊不畏虎,他认为“困难再大,没有我的决心大!唐僧能到印度,我就不能跑全省?”没钱乘车就步行;住不起房间就睡通铺、躺走廊;伙食费不够就啃馒头、吃两餐。说来有点近乎奇迹,他就靠这步行、住走廊、吃两餐,用将近一年的时间,跑遍了湖北八十三个市县,完成了艰苦的万里之行,收集到快要被历史遗忘的数千副珍贵楹联,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刘作忠每到一地,马不停蹄,近则登门拜访,远则电话相邀,总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争取尽可能多的收获,他彬彬有礼的态度,坚贞不渝的事业心和刻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工作精神,使每一个被访问的人深深受到感动,都愿意把最珍贵的东西奉献出来,罄其所有。一九八六年三月刘作忠满载着用难言的辛苦换来的一大笔精神财富,回到了自己工作的单位,回到了久别的家,喘息未定,他又提笔给那些数以千计的热心而亲切的联友报以感谢之忱,并经常跟他们通信息、发材料,保持密切的联系,他每天要接到来自全省、全国二十来封信件,他成了湖北地区楹联界的一面旗帜。为了把搜集到的联稿尽快整理成书,他起早贪黑每天挥毫工作十二个小时以上。他的这种踏遍青山,磨穿脚板、累断筋骨的革命精神,早已见诸报端(人们日报、工人日报、湖北日报都报道过),受到许多人的称赞。一切正直之士对这位有理想有抱负积极向上的青年,无不推崇备至。然而,他的心东并不能得到所有的人的理解。有人说他不务正业,有人说他沽名钓誉。还有一些人从妒嫉心理出发,许许多多的流言蜚语无情地向他袭来。什么“刘作忠想出风头,为了一举成名!”“留职停薪不是社会主义行为”等等。在这些言论的影响下,他受到请示,受到怀疑,正当的生活福利待遇被扣减,被剥夺了!更加使他痛心的是,一向与他同甘共苦的妻子也被流言击中了,怨他抛家不顾,提出不要这个无情丈夫、要同他分道扬镳。他要求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帮助他调解夫妻关系,没人理睬。因而,数月以来,妻子分居,儿子不曾相见,领导不来问津。在刘作忠勤勤恳恳工作的那件斗室里,连客人也很少登门了,陪伴着他的只有拂晓的清风和夜间的明月;赖以充饥解渴的只有馒头和凉水,不管来自社会、家庭、工作和生活上的多大的压力,《湖北楹联大全》的编辑整理工作,却在高度集中时间,加紧进行。我坚信这不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楹联集注,不久即可发行问世,对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很有补益的。然而,我很不明,我们国家粉碎“四人帮”十年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也开过八年了,为什么“不干事的吃香,干事的遭殃,忘我工作的没好下场”的状况,却至今不能改变?为什么我们党的报刊、文件天天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而工作在刘作忠哪个地方的有关领导同志对这个青年的所作所为表现的如此漠不关心?难道饿着肚皮办好事的人反而有错?难道经过组织审批了的留职停薪也算不务正业?“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这是汉语慨叹的唐朝的社会现象,我们能让封建王朝时期的思想劣根性延续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吗?我和刘作忠只有短时间的工作交往,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私情,这篇短文是根据我们亲眼所见和刘作忠的讥讽致联友的公开信写成的。把它投诸报端,是希望能引起社会的关注,能对刘作忠有所帮助。


两行文字 品读中华 ——《对联》杂志35年峥嵘岁月速写

订阅《对联》杂志的三种方式本刊主编邀您一起品读《对联》


更多精彩,敬请扫码订阅《对联》杂志

邮局微信订阅

客户端中华联墨

对联杂志官微

青青导读对联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